小貓社會化的10個技巧

(Kitten Socialization)

⼩貓因為社會化和習慣化不⾜可能會導致貓對⼈類、其他動物及其周圍的整體環境感到恐懼和/或焦慮。許多⾏為問題,例如不適當的排泄和攻擊(⼈類和貓的攻擊)通常是這種恐懼和焦慮的⾏為表現,這可能會對動物福利造成嚴重的負⾯後果。相反的,如果在社會化時期能充分協助其社會化,就能使小貓對⾃⼰的物種以及與她們接觸的其他物種表現出適當的社會⾏為,也更容易接受日後所接受的新事物和新體驗,從⽽幫助貓咪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並提⾼⼈貓關係的品質。 在我作為美國 Fear Free® 零恐懼認證動物訓練師的經驗中,透過文獻研究及實際驗證,整理歸納出小貓社會化的10個技巧。

什麼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

指貓咪透過學習以提升對生活中各種人事物的應對能力,包括跟其他貓咪、其他物種、人類相處,梳毛、剪指甲等日常護理,人類家庭出現的各種噪音等等,使其做好應對人類世界的準備,並在長大成後為一隻自信、快樂的成年貓。

社會化的重要性

小貓在生命中的敏感時期,大腦和感覺系統仍在發育,她們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聞到的和嚐到的東西都會影響發育方式,以快速了解她們的世界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應該避免的?因此,社會化期若能與不同的人、事、物產生正面經歷,會讓她們明白這些經驗是無害的,能夠預防未來的恐懼行為;相反的,若有任何負面經歷或根本缺乏經歷,都會導緻小貓變得容易恐懼!

沒有社會化會生什麼事

社會化不足可能會導致貓咪對人類、其他動物以及環境產生恐懼或焦慮,甚至出現許多行為問題,如不適當的排泄行為及攻擊行為(無論是針對人類還是其他貓),嚴重影響動物福利。以下是可能出現的情形:

🐾 4 到 8 週齡 → 可能開始出現防禦性攻擊行為

🐾 16 週齡 → 可能無法與其他貓正常互動

🐾 20 週齡(約 5 個月大) → 可能發展為反社交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完全拒絕人類接觸

社會化的關鍵時期

「社會化期」又稱「敏感時期」,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可能因個體不同而有所差異,相較於小狗的社會化期通常落在 4 到 14 週齡,小貓的社會化時期更早、更短,通常落在2 至 7 週齡之間(有一說可到9週齡),因此,務必把握小貓對新奇事物的接受度最高的期間進行社會化訓練,讓小貓與日常生活會出現的人事物建立正向連結,有助於日後成為自信和快樂的成貓。

小貓社會化的基本原則

小貓社會化的目的為了與人類周遭相關事物建立正向連結(至少不是負的),以便良好融入人類生活,因此,社會化不是有做就好,而是要配合小貓的節奏,以她能接受的方式創造正向體驗,倘若因為太急切想完成工作項目而不考慮小貓的感受,可能會使小貓越來越多的退縮,甚至導致恐懼與焦慮而適得其反。應遵循以下原則:

  1. 漸進式引導:小貓應該逐步引入新體驗中,避免過度壓力造成恐懼(如洪水法)。
  2. 正向增強:用食物、玩具和讚美來強化小貓對新體驗的正面反應。
  3. 保持耐心與溫柔:每隻小貓的社交速度不同,飼主應尊重她們的節奏,一旦出現抗拒的情況就要停止,避免強迫推進。

10種幫助小貓社會化的方法

生而為食物鏈中端的獨行小獵手,自然無需演化出多變的面部表情來與同類社交,這使得貓咪幾乎始終一號表情,甚至沒有發展出所謂綏靖(求和)的肢體語言,一旦貓咪間發生矛盾,只能互相僵持,最後看誰先逃跑!因此,想要讓小貓與人類這個不同物種能快樂相處,除了有賴遺傳基因,後天刻意地社會化訓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10種幫助小貓社會化的建議:

1. 使其習慣被溫和處理

broken image

處理小貓時應以溫和漸進的方式進行,從輕柔到慢慢加重力道,從最喜歡的頭部、臉頰和下巴周圍(綠區),延伸到背部、尾巴(黃區),再慢慢碰觸腹部、尾部和四肢(紅區);落實以低密度(每次幾分鐘)、高頻率(每天數次),每天累積1小時(最短15分鐘),且始終以正向的結束完成處理過程,讓小貓每次對溫和處理都有正面的回憶;處理時應在她們熟悉的環境中,並盡量與小貓處於相同的高度進行,讓小貓盡量感受自在安全。全程請務必配合小貓的節奏進行,如果她表現抗拒,應立即停止,給予她休息,退回上一步重新開始。

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Cat Care: Unowned cat touch zone

2. 嘗試不同的食物和零食

broken image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讓小貓接觸不同種類的食物有助於豐富她們的味覺經驗,並預防未來的挑食問題。斷奶後可開始引進多種乾糧及濕糧,幫助小貓適應不同質地與口味的食物,接下來,讓小貓嘗試各種零食,以作為將來行為訓練的獎勵手段。

3. 向不同的人與動物介紹

broken image

讓小貓從社會化階段就開始接觸不同的人類與動物,如各種年齡和性別的人(至少四個,最好包括男性、女性和兒童),以及貓、狗、兔子等不同動物,能夠有效降低她們的社會恐懼感、提高適應4.對

4. 聲音刺激減敏

broken image

聲音敏感是許多貓咪的常見問題,早期進行聲音刺激減敏訓練至關重要。包括日常居家聲音,如吸塵器、吹風機、門鈴和電視聲;戶外聲音,如打雷聲、雨聲、鞭炮聲、車輛聲等,可透過「貓保護Cat Protection」製作的線上聲音庫(https://soundcloud.com/cats-protection/sets/kitten-socialisation-sounds)幫助小貓逐漸適應這些環境噪音。

5.提前為就醫做準備

broken image

讓小貓熟悉醫療環境是減少未來就診壓力的關鍵。包括就醫前的「讓貓咪主動進入並適應外出籠」、「讓貓咪自在乘車」,就醫中的「幫助貓咪在就診期間減壓」,就醫後的「配合醫囑居家照護貓咪」等等都需要「系統減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搭配「反條件反射(Counter-Conditioning)」的原則,即將最終目標分解為數個獨立步驟,並在確保貓咪於每個步驟都創造正向連結後,再以系統化的方式將它們結合在一起,讓貓咪不知不覺、無痛無壓面對任何處置,避免在未來需要就醫時產生極度的壓力與痛苦。

6.適應日常護理

broken image

貓咪雖然非常懂得維護自己的清潔,但為了維護她們的健康並和人類愉快生活,必須適應梳毛、剪指甲、刷牙、清耳朵、清眼睛等日常護理,一樣透過「系統減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搭配「反條件反射(Counter-Conditioning)」的原則,讓貓咪習慣並以平常心面對各種日常護理。

7.喜愛遊戲互動

broken image

遊戲互動是促進小貓身體發展的最佳方式,它可以滿足貓咪原始的狩獵需求。因此,挑選可以模擬獵物行為,可以追、可以抓、可以咬,同時安全無吞食危險的玩具最好,比如高互動性逗貓棒、電動絨毛玩偶,或讓貓可以為食物而努力的藏食玩具,讓貓對各種玩具保有興趣,有助於小貓的智力發展。

8. 接受在不同表面行走

broken image

雖然說貓咪對從未接觸過的材質表面較不易引發恐懼感,但如果能在社會化時期讓小貓在不同的表面上行走,可以幫助她們更快適應不同的環境。可以讓她們接觸大理石表面、磁磚表面、粗糙表面、木板、地毯等,適應不同的觸覺體驗。

9. 接受不同材質貓砂

broken image

小貓是從觀察學習母貓如何排泄而學會使用貓砂盆,因此母貓使用的貓砂材質會影響小貓的喜好。雖然貓咪一般較喜歡細顆粒凝結礦砂,但如果從社會化時期讓小貓接觸不同材質的貓砂,包括礦砂、豆腐砂、豌豆砂、木屑砂等,可以擴大小貓未來對貓砂材質的接受度。

10.戶外訓練(非必要)

broken image

遛貓存在一定風險,但如果貓咪確實需要外出來釋放壓力,而自己各方面都準備好了,同時已找到心目中「安全」、「適當」的遛貓場所,那麼就可以掌握「系統減敏」搭配「反條件反射」的原則,為小貓進行「胸背帶+牽繩訓練」,從在家慢慢適應穿上遛貓裝備開始,散步範圍從室內到家門口的封閉場所,再慢慢擴大到社區1樓大廳,甚至到離家更遠的公園,但在前往遛貓場所的路途中仍要以「外出籠」攜帶貓咪,到了遛貓場所後也要等待貓咪自行走出來,以貓咪安全為第一考量。

小貓的社會化訓練是貓咪一生行為發展的基礎。透過以上10個方法,逐步完成早期正向的社會化體驗,可以幫助她們成為自信、適應力強且快樂的成年貓,並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與焦慮反應。只要您願意多付出一點努力,將為小貓的一生帶來大大的幸福!🐾💖

歡迎下載修改自《cat protection》的小貓社會化清單👉https://pse.is/7893ym

broken image